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广西舞狮舞龙习俗融合了多民族历史记忆与生存智慧,其来历可追溯至三个核心源头:
一、舞狮起源
壮族军事实践与祭祀融合
南朝宋文帝时期(446年),交州(今广西部分区域)刺史以竹布制狮皮威慑敌军大象,此战术逐渐演化为民间驱邪仪式。明嘉靖年间,田阳壮族民众舞狮迎接抗倭英雄瓦氏夫人凯旋,奠定竞技性狮舞基础,形成地面文狮(舒缓诙谐)与高空武狮(融合武术杂技)两大体系。
中越边境的那坡县龙合镇醒狮,则起源于壮族先民模仿狮子驱兽行为,后融入武术与舞蹈,从祭祀驱邪发展为节庆活动。
岭南文化交融与创新
玉林舞狮于明末清初由广东传入,吸收南拳步法,形成“采青”“出洞”等经典舞段,狮具色彩象征鲜明(如黑狮代表勇猛,金狮象征祥和)。藤县狮舞在清代融合武术杂技,独创高桩飞跃、悬崖采灵芝等高难度动作,成为“东方狮王”代表。
二、舞龙起源
农耕祈愿与自然崇拜
临桂草龙舞源于山民扎草龙驱蝗的传说:农历六月初六舞龙田间,引蝗虫附身后焚烧,祈求丰收,龙身取材芭蕉叶等自然材料。
南宁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延续300余年,融合师公戏、武术等元素,2010年列入自治区非遗,凸显龙舞与土地信仰的深度绑定。
图腾崇拜的千年演化
龙作为中华民族图腾,其舞动形式早在先秦用于求雨祭祀。汉代成为节庆仪式,广西地区吸收中原文化后,发展出奉化布龙、铜梁焰火龙的本地化演绎,强调“龙行云布雨”的祥瑞寓意。
三、文化象征与现代传承
广西龙狮运动承载“驱邪纳吉、团结奋进”的精神内核:
社会功能:从战场凯旋庆典(田阳狮舞)、驱蝗防灾(临桂草龙)到节庆娱乐,体现民众对平安繁荣的追求。
技艺创新:藤县狮舞以高桩飞桩突破传统极限,玉林州珮舞狮融入LED灯光科技,使古老艺术焕发新生。
民族融合:壮族的芭蕉香火龙、汉族的奉化布龙技法相互影响,形成“龙狮并舞”的八桂民俗景观。
广西龙狮文化以壮族原生信仰为基底,吸收中原、岭南元素,在军事、农耕、祭祀场景中淬炼成形,至今仍是连接民族记忆与时代脉搏的活态遗产。
上一篇:广西舞狮表演需要哪些道具?
下一篇:广西舞狮舞龙在现代有何发展?